 |
|
張貼者: |
木蘭
|
|
| 時間: |
2025/11/3 下午 07:57:00
|
| 標題: |
中國的機器人製造商競相推出低成本人形機器人—但這能持續下去嗎?
|
|
內容: |
經濟實惠的機型讓人燃起希望,認為人形機器人終於走向主流市場——但業內人士表示太陽瑤那在北京 發佈時間:2025年11月1日下午4:00更新時間:2025年11月1日下午4:09
今年中國推出的一系列人形機器人以引人注目的低價撼動了市場——儘管一些業內人士警告說,這種趨勢在經濟上可能難以實現,而且可能更多地是由炒作和資本驅動,而不是真正的技術進步。
總部位於北京的諾泰克斯機器人公司上週啟動了其兒童尺寸人形機器人Bumi的預售,在短短三個小時內就售出了200多台,每台售價9998元人民幣(約合1408美元)。據該公司稱,兩天內共售出500台。 Bumi 被譽為世界上首款“售價低於 1 萬元人民幣的高性能人形機器人”,身高 94 厘米(37 英寸),體重約 12 公斤(26.5 磅),被一些人視為價格親民的機器人正在進入消費市場的證據。
Noetix創辦人姜哲遠在近日的國內媒體活動上告訴記者,公司幾乎所有組件都是自主研發的,大幅降低了成本。但他向記者承認,利潤率「確實很低」。
該公司採用多工廠生產模式,北京工廠每月可生產200多台機器人。位於江蘇省常州市的新工廠預計到12月將實現每月300台的產能,而正在興建的第三家工廠每月可額外增加500台的產能。該公司表示,這將使Noetix的總產能達到每月1,000多台機器人。
Noetix 也完成了近 3 億元人民幣(4,23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以支持大規模生產。
隨著中國和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爭奪全球技術霸權,人形機器人已成為新的戰場,中國企業競相開發更便宜、更受消費者歡迎的型號並進行大規模生產。
總部位於北京的博世機器人公司上週推出了其Booster K1機器人——這是一款身高95厘米(37.4英寸)、重約19.5公斤(43磅)的人形機器人——首批100台售價為29900元人民幣。,這種商業模式仍然脆弱。
今年4月,Noetix的高效能機器人N2上市,售價3.99萬元起,能夠完成後空翻——這是衡量機器人自主性和靈活性的重要指標。幾乎在同一時間,深圳的Engine AI在京東電商平台推出了SA01人形機器人,售價4.2萬元。
Unitree Robotics 於 7 月下旬推出了 R1,售價約為 39,000 元人民幣,比去年推出的售價 99,000 元人民幣的 G1 型號便宜了約 60%。
相比之下,人形機器人在美國的成本要高得多。伊隆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的機器人一旦實現全面量產,售價可能在2萬至3萬美元之間,而Agility Robotics公司的Digit人形機器人最初的售價約為25萬美元。 儘管某些中國車型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但許多業內人士對某些定價策略表示懷疑。
江蘇省一家人形機器人製造商的創辦人何亮表示,有些公司在上市前為了給投資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燒錢。
他說:“他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市場定位——瞄準家庭教育和家庭用途——這對於那些試圖為IPO鋪路的公司來說或許很有意義。但對我們來說,我們必須有所取捨,專注於為旅遊業和工業客戶提供真正的產品。”
上海青寶引擎機器人公司董事長王磊表示,許多公司目前可能並未獲利,而是「正在擴大規模、提升產量,並儘快推進IPO」。 「價格實在太低了,所以毛利率也很低。一旦把其他成本都算進去,他們到底能不能盈利都值得懷疑。這就是為什麼在機器人領域打價格戰行不通——價格戰只會自取滅亡,」他說。
“如果沒人能獲利,這個行業就很難生存下去。”
他所在公司的機器人售價約20萬元人民幣,今年創造了數千萬元的收入。
業內人士表示,很少有公司會採取類似的低成本策略。何先生表示:“真正的競爭者都專注於工業應用,目標是在未來幾年打造十億元的業務。”
Noetix尚未回覆《華盛頓郵報》的置評請求。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徐學成指出,企業對企業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炒作的影響,因為「企業客戶清楚地了解不同機器人的真正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面向消費者的型號仍然無法執行老年護理或家事服務等複雜任務,現在判斷人形機器人是否真正進入消費市場還為時過早。
徐補充說,這些模型「功能太有限,不能被視為真正的(面向消費者的)人形機器人,但價格太貴,不能被視為玩具」。
江告訴記者,Noetix 的 Bumi 模式旨在透過陪伴兒童、教導他們程式設計或幫助他們學習英語來帶來情感價值。
同時,人形機器人租賃市場近幾個月來經歷了大幅調整。年初時,優尼特科技G1人形機器人的日租金高達2萬元人民幣,而如今在一些二手平台上,租金已暴跌至3000至4000元人民幣左右。
|
|